經常聽到有的地方領導幹部在講話、發言或作報告時說,“我的人口”多少、“我的GDP”多少、“我的財政收入”多少,所言“我的”意指他所在“某市的”“某縣的”或“某鄉的”,似有一種“老子天下第一”之霸氣,讓聽者倍覺不爽。(《人民日報》10月8日)
  在《人民日報》發表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賴明,作為如此高級別的領導,一年中參加的會議林林總總的加起來肯定不是一個小數目,正是因為在很多不同的會議上聽到一些地方的一把手在作報告或者講話時說過太多的“我的”句式,所以讓這位副主席感覺心裡有點彆扭,於是才有了此文。
  看罷這位身居高位的領導對一些領導幹部言必稱“我的”句式的分析和感受,感同身受,的確,近年來一些地方的一把手在公開或私下場合介紹自己所管轄的地方時,往往自覺不自覺的就說起來“我的東邊是某市,我的南面是某縣”這樣的句子了,甚至在介紹隨行人員時都得以“這是我的財政局長”之類的句式來介紹,給人的感覺好像是一個封建大家長在給客人介紹自己的家庭結構和家庭成員……
  一些領導幹部的這種說話習慣,有人認為不值得大驚小怪,無非就是個習慣使然,因為在一個地方工作時間久了,對這個地方產生了感情了,對外人介紹自己治下的這一方水土,用“我的”這個句式也顯得自然,並沒有必要去深究。
  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不排除一些領導幹部在一個地方為官久了,對地方的山水人情有了親近和感情,但是這種潛意識里的“我的”表述,很容易在缺乏監督和提醒的環境中變成了主觀意識中高度的“自我”膨脹,到那時候,可就不僅僅是一個“習慣使然”所能解釋的通的了。
  而且,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一般一些謙遜低調、平易近人、具有現代政治文明修養的官員,一般在說話發言時極少會使用一些帶有個人色彩的詞彙或者稱呼,因為一個官員無論對一個地方有再多個人情感或者發言習慣,但在涉及到職務稱呼、屬地管理範圍區分以及其他有嚴格界限的發言時,都要以縝密規範的發言來表現自己的政治素養和發言水平。
  不由得想起前幾年曾經非常火的一部電視劇《亮劍》,主人公李雲龍就是一個言必稱“老子的”職業軍人。在他的眼裡,無論是他手下的士兵還是軍官,無論是輜重還是武器,都是“老子的”,他就是說一不二的大家長,在戰爭年代,這樣的人物可能有爭議,但是還可以被理解,畢竟是戰爭年代,這種稍微帶點“匪氣”的人物和性格還是挺有市場的,但是如果李雲龍這樣的人物放在現在的官場,動輒言必稱“我的”,恐怕就不是習慣使然,而是不良的習氣使然了,如果究其思想根源,其實還是和李雲龍時代一些英雄人物的“一言堂”作風有關,認為只要當了一把手,自己的地盤裡,就一定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們都得聽我的。
  這其實還是一些領導幹部轉作風不徹底的一個表現,轉作風,不僅僅是具體的公款吃喝方面的轉作風,更包括在思想上要轉作風,要樹立公僕意識,那種言必稱“我的”的發言,潛意識里多少還是有“大家長”的特權思想的,所以這種發言習慣還是要及時的改正比較好。(董斐)  (原標題:官員言必稱“我的”非習慣使然而是習氣使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x79sxlih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